24岁中国留学生被枪击:现在的局势下,到底还要不要送娃出国留学?
檩子:最近留学圈又发生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。11月9日芝加哥大学年仅24岁的中国留学生郑少雄,遭歹徒当街抢劫枪杀,不幸身亡。
郑同学的脸书账号上,最后一条更新停留在9月20日,是一张他在海边拍摄的照片。
事情是这样的,当地时间9日下午两点钟左右,一辆深色轿车停在人行道上,从上面下来一名持枪歹徒,他向正好经过的郑少雄索要财物。
郑少雄与歹徒发生了激烈搏斗,随后歹徒向他连开数枪,其中一发击中胸部。当警方赶往现场时,郑少雄已严重受伤。
图为案发现场
案发时有一名医生就在附近,他赶到现场抢救时发现郑少雄的运动衫和T恤都已被血浸透,这名医生做了30次胸外按压,仍未能挽救郑某雄的生命。
芝加哥时间周三晚芝大留学生自发前往纪念点悼念郑少雄同学
郑少雄来自成都,高中就读于成都七中,本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香港大学,并在2019年,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统计学硕士。
他的高中班主任接受媒体采访说,少雄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,不仅成绩非常优异,而且人际关系也处得非常好。“全班有60多名学生,他是班里三个副班长之一。”
这么好的一个孩子,在异国他乡丧命,真的太令人心痛了。
芝大官网郑同学的照片
而这样的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,郑少雄并也不是第一个因为枪支暴力事件而遇害身亡的芝大学生。
今年以来,已经至少有三名芝大学生遭到枪杀,其中包括今年年初芝大博士班的中国留学生范轶然……
还有大三学生马克斯·刘易斯,7月4日他在市中心结束实习后乘坐地铁返校时,被流弹击中颈部身亡。
不只是芝加哥的安全状况令人担忧,美国底特律,纽约,费城以及芝加哥等其他城市的凶杀案数均超过往年,暴力事件更是激增。
这令人痛心的留学生安全问题,也让我们开始不得不再次思考:到底要不要送娃出国留学了?
其实今年八月份,在美国留学开学季的时候,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发起过一轮投票,当时的投票结果非常接近。
1
留学最担心的,
还是孩子的健康与安全 ...
首先,还是疫情问题。
疫情爆发以来,各国对控制疫情的政策与控制情况也不断变化。这也成了选择让孩子去哪个国家留学的重要考虑因素。
《2021中国留学生白皮书》显示超过半数的意向留学群体,倾向于选择疫情应对政策更积极、疫情情况不严重以及疫情期间对华态度较为缓和的留学国家。
英国、美国和加拿大仍然是前三大热门留学目的地,但由于疫情原因,加上这几年中美关系紧张,倾向赴英留学的群体逐年攀升,而倾向赴美留学的群体则持续下降。
英国已经反超美国,成了中国留学生最热门的留学目的地。
除了疫情这只看得见的大怪兽之外,它带来的各种“并发症”更是令人担忧。
变动的疫情,让“出国”和“回国”都变成了一件难事。
今年8月开学季,美国重新放开了留学生赴美的限制,中国留学生可以直飞美国,不需要在第三方国家隔离了。
不少赴美留学生终于开始踏上自己的留学之路,但要出一趟国,实在太麻烦了,除了出示机票行程单和护照签证之外,还需要中文、英文核酸检测报告……
当时浦东机场的赴美留学生们就排起了千米长队,不少学生上午9点左右开始排队等待值机, 直到下午1点左右才拿到登机牌……
就算把孩子顺利送出去了,回国一趟也不容易。
许多在读留学生都反映,这两年在往返国内交通上的花费超过了预期。
虽然我们已经跟疫情相伴两年了,各国的出入境政策也一直都在着变化,说不定哪天城市就会被封锁,航班就会被取消…
第一年出国的留学生大多数会有思乡病,希望他们能熬过。父母生病也没法回家照看。若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病重去世,临死前大概也没办法见一面。
这意味着,一旦与孩子别离,不知何时再相逢?只能希望孩子在异国他乡,无病无灾。
这个时代,真应了那句话:只有变化才是真正不变的事情。
疫情的爆发还让亚裔的安全问题,变得尖锐了起来。
在 COVID-19 流行期间,亚裔经历了不少种族骚扰。
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,八分之一的亚裔美国人报告说在 2020 年经历过反亚裔仇恨事件。这种骚扰的受害者不仅是成年人——他们还包括学生。
对于在读的留学生们来说,对“安全问题”、“身体健康”这类问题担忧程度,也有明显的上升。
留学生在“安全问题”的担忧程度有明显的提高,而疫情之下大量留学生采用居家学习、网课的教学方式,因此更多留学生也非常担心自己““语言能力”“学习效果”受到影响。
而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在去年的演讲中也提到:当下学生要面对的一个现实是:华裔学者在美国高校生存的能力将比从前差很多。
丘成桐他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,这些年他还同时担任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。
最近,再次发生的中国留学生被枪击的案例,也再次提醒了我们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安全状况不容乐观。
事发后,中国驻芝加哥领事馆发布的通知
2
这两年,留学趋势发生了哪些变化?
虽有疫情,大家的留学意愿还是蛮强的 ...
根据意向留学人群的调研数据,仅有9%的人群因为疫情原因暂时不考虑留学,也就是说超过9成有计划留学的孩子,不会改变留学计划。
另外,超过7成有过留学经验的人表示,依旧会推荐身边的人去留学。
留学意向上也有明显的变化。
首先,更多的人倾向本科之后再出国,小留学生增加比例没那么多了。
另外,热门的留学目的地也有了变化。
比如我们刚刚提到,今年中国留学生赴英留学的人数超过了以往最热门的美国。因为相较之下,英国学制更短,可以更早结束学业归国。
虽然绝大多数留学生都认为国内更安全,不过真正为此取消留学计划的并不多,不过也有部分已经被录取的留学生选择延迟入学。
从上面的报道可以看出,虽然受到了疫情冲击,但留学群体的整体意愿还是比较高的。
留学的目的和选择,趋于理性…
和往年数据相同的是,“拓展国际视野”、“丰富人生经历”等自我提升类的目的,仍是留学人群的主要留学目的。
但在疫情影响下,过去相对盲目的一部分留学群体的留学需求下降,单纯为了追求国外文化和为了就业前景的目的性在减弱。
在意向留学人群眼中,国外教育在思维方式、教育资源及教育理念方面有着不同于国内教育的差异化优势。对比近3年调研数据,思维方式、教育资源的优势受认可程度越来越高,是海外教育吸引学生的主要优势。
以上是“出去”的状况,下面来说说孩子们“回来”的状况。
根据教育部2020年的最新统计数据,留学回国发展的学生正在逐年增多。
从1978至2019这近40年里,海归的人数占已完成学业的留学生群体的80%以上。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留学生都选择了回国发展。
海归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。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(即有意在国内发展)的海归人才数量较2019年猛增33.9%。不少留学生是一毕业就直接回国发展。
毕业之后没有直接选择回国的留学生,有近半数是希望先在国外积累一定经验再回国工作。因为海外工作经验可以大大提升在国内就业的竞争力,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更容易脱颖而出。
回国的留学生群体也在结构上出现了变化,学历越来越高,硕士是目前海归回国人数最多的群体。
3
留学红利,到底还在不在?
高中出国,读到本科毕业,300万左右
出国读本科,200万左右
高中一路读到研究生毕业,400万左右
领英 (LinkedIn) 还做过这方面的调研——《2019人才流动与薪酬趋势报告》。当留学生被问及留学的成本多久能收回的时候:
7.2%的留学生表示只要一年, 22.5%的留学生表示要1至3年, 35.9%的留学生认为要3至5年, 10.3%的海归表示需要10年以上。
出国镀金的身份红利,明显没有以前那么好使了
在最近“真实故事计划”发布的《读书花了100w,现在月薪6k》一文中,就提到了海归学历通货膨胀的状况,特别是文科,有个例子挺能说明问题的:
如果说上面是个案,那么下面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:一半左右的海归认为薪资没有达到预期。
由于海外留学、生活等方面投入费用较高,海归对“第一桶金”往往有着更高期望。
海归们的期望薪资主要分布在 8000-10000元/月与10000-15000元/月,属于高薪行列。
但超过57%受访留学生反应实际薪资不及预期。
《中国留学生白皮书》也再次佐证了这一问题,根据2021年的调研数据,“对自己定位过高”和“相关实习/工作经验不足”成为了留学生求职的两大主要问题。
尤其是“对自己定位过高”,三年来一跃成为最受留学生困扰的求职问题。此外,对“竞争激烈”的担忧也呈上升趋势。
不过在获得大公司就业机会上,留学生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...
调研数据显示,87%的用人单位认为留学有意义。
他们尤其认可留学所带来的开阔视野、丰富人生经历、锻炼独立自主能力等方面的改变。
对很多人而言,留学并不仅仅收获了学历,还有很多从难忘的成长经历中所收获的品质和历练。在差异化的人文环境中不断打磨自身、习得技能,这是参与世界竞争的必备过程。
因此,对于用人单位来说,如果求职者有海外名校背景,还是很加分的。
比如,国内热门的互联网大厂对留学生就有所青睐,字节跳动每年都会进行美国校招。
腾讯也推出了针对留学生的专属实习计划:
华为在招聘要求里,也展现了对留学生的偏好。
直接在岗位要求里直接写明需要求职者有“跨文化”的背景。
一些众人羡慕的铁饭碗国企、央企、事业单位也对留学生敞开怀抱。
看来,留学红利还是存在的,只是竞争也更加激烈了。
然而,留学这件事,当然不能只算经济账。
事实上,这段经历给孩子带来的收获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。
曾在国外四处访学的清华经管学院教授宁向东认为,我们这一代,注定是学外语的一代,而未来的中国人,则一定是有“世界”观的人。他认为孩子出国,最主要的是形成“世界观”。
但疫情之下,孩子们在海外求学会遇到的种种问题,也的确令人揪心……
送娃出国留学这件事,你怎么看?
一起参与投票、留言…
相关阅读:
点个“在看”,我们就不会走散~